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自贸要闻
天津港保税区成立33周年 | “开放之窗”书写改革发展新篇章
发布日期: 2024-05-15      来源: 滨海发布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1991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天津港保税区,在天津得天独厚的港口地区划出一块区域,实行自由贸易区政策,把国际市场拉到自家门口。这一历史性举措,让天津从此向世界敞开了开放之窗。窗内是快速崛起的中国,窗外是广阔无限的世界。

    同年10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会场里红色横幅写着醒目大字——“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正式向海内外宣告,天津港保税区的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即日起开始招商。这一天,北京人民大会堂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199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场发布会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前来考察、洽谈项目的中外客商络绎不绝。美国、日本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争相租地投资,大项目如雨后春笋,一系列创新探索在天津港保税区落地。

    33载风雨兼程

    打造对外开放新窗口

    1991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天津港保税区设立。

    2002年10月15日,天津市委批准开发建设空港经济区,天津港保税区第一次走出围网,向西开疆拓土。

    2017年12月22日,天津市委决定将临港经济区并入天津港保税区。至此,天津港保税区形成“三区两港”的发展格局。

    使命在肩,日进日新。33年波澜壮阔,33年不负韶华,如今的天津港保税区坐拥天津港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海空两港口岸资源,企业壮大、产业发展、经济繁荣;“大飞机”“大造船”“大信创”三大板块全面发力。空港,航空全产业链日益完善;临港,海洋经济发展向新向好;海港,百亿城市更新项目按下加速键……这些鲜活的图景是天津港保税区打造对外开放新窗口、拥抱世界的缩影,也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拔节生长。

    33载奋勇拼搏

    推进经济质效“双升”

    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为新征程上天津港保税区高质量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劲动力。

    2024年首季度,天津港保税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4%;区级一般预算收入29.5亿元,其中区级税收22.7亿元,同比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57.2亿元,同比增长5.3%……数据显示,天津港保税区不仅延续了稳中向好态势,更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实力和深厚的底蕴,凸显了创新驱动与结构优化新气象。

    2024年,天津港保税区围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8个方向开展精准招商,已引进GE医疗磁共振东半球总部等20多个实体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完成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各项任务指标;推动空客A320系列飞机第二条生产线项目、海洋装备智能制造基地等72个续建项目加快建设;推动云遥宇航一号星座一期、海工装备制造基地二期等25个重点项目按期竣工投产。

    近年来,天津港保税区持续保持“百千万”亿发展规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国际贸易、现代服务、高端装备制造和粮油加工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港口服务业和“贸易+”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以海港城市更新为契机推进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按照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核心功能区定位建强大通关基地,高水平推进综保区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奋力推进经济质效“双升”。

    33载科技创新

    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活水

    近年来,天津港保税区持续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升重大创新平台创新效能,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使科技创新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2024年第一季度,天津港保税区高技术制造业提速发展,增加值同比增长10.6%,产业链竞争力持续提升,新材料、汽车、绿色石化、信创产业链增加值增速均达15%以上。

    2023年8月,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宣布实现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人工合成糖迈出关键一步。同年11月,联想(天津)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全面落成,这是联想集团功能最齐全、智能制造程度最高的灯塔工厂,也是该行业首家“零碳工厂”。

    2024年开年,天津港保税区再传捷报。4月初,天津氢鸿新能科技有限公司的16台氢燃料电池叉车正式交付。仅需5分钟加注燃料,叉车便可连续工作10小时,整体每年可实现碳减排240吨。在这里,不仅新兴产业加速崛起,船舶制造、海洋油气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也通过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路径“苦练内功”,催生出了新的动力,让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底色鲜明。

    船舶机器人研发和应用基地成立、海油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开工建设、叠风新能源风力旋筒助推系统获得船级社原理性认证、博迈科制造的世界最大吨位之一的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出口巴西……如今,一批蓬勃发展的产业新势力在天津港保税区不断壮大,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33载开发开放

    成为全球知名企业聚集高地

    33年来,天津港保税区牢牢把握改革开放这个根本动力,深度激发社会发展活力,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发挥海空两港综合优势,升级加力抓适港产业,创新发展全面起势。

    去年以来,法国空中客车与天津市签署协议在保税区建设A320系列飞机第二条总装线;中国船舶集团与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签下210亿元大单,其中6艘超大型集装箱船由保税区企业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建造;全球500强高科技企业霍尼韦尔在保税区投资设立的霍尼韦尔过程控制(中国)运营中心和创新研发中心项目将聚焦中国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发展;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在天津港保税区建设氢能供应基地,总投资超10亿元;GE医疗磁共振东半球总部落户天津港保税区……在这里,中外企业寻觅到了商机,“政策优势+发展趋势”构筑了天津港保税区招商引资的底气。

    作为北方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和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桥梁,天津港保税区不断突出自贸引领,推动保税维修再制造持续扩面,推动临床急需进口药绿色通道建设,加大离岸贸易“天津模式”复制推广力度,打造离岸贸易聚集区。天津港保税区不断强化功能提升,加快临港综保区建设,进一步推动大通关基地口岸业务扩大运营,丰富大宗贸易品类,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无纸化审批,落实“证照分离”改革,深化自贸相关审批改革,出台政策支持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全力打造自贸区高质量发展“升级版”。

    天津港保税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从1991到2024,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天津港保税区作为天津市重要的经济发展“主力军”和改革开放“排头兵”,始终站在对外开放的前沿,坚持与国际接轨,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现已成为全球知名企业聚集高地,为全国保税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积累了宝贵经验。

    33载不忘初心

    书写港产城融合发展新篇章

    2024年初,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与天津港集团签署《全面推进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走深走实。

    在政策红利释放下,天津港保税区大力推动港口、产业、城市的深度融合、相互支撑、整体发展。为更好服务企业,天津港保税区推出了“首席营商环境专员”制度,为区内重点项目提供全流程“专家+管家”定制服务,构建“一企一策”服务体系;出台政电紧密联动、项目超前对接、时限持续压缩、优化办理模式等创新举措;实施自贸区市场主体确认登记制;加快实施知识产权强区战略。同时,天津港保税区还加速完善教育医疗服务布局,高标准打造现代化国际航空城。

    2024年4月,总投资约107.19亿元的天津港保税区海港城市更新项目启动,这也是天津首个百亿级大型“工改工”项目。该项目将对产业设施、海关监管设施、基础设施等进行提升和改造,打通集疏港堵点、搭建跨境交易服务场景、建设智慧低碳综合保税园区,布局一批具备优势和潜力的未来产业,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天津样板”。

    近年来,坐拥天津港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海空两港口岸资源的天津港保税区,依托自身区位优势,积极构建“三区两港”空间布局,升级加力抓适港产业,以打造一流港口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加速制造研发联动:一方面,做强海工装备,依托海油工程、中船等企业及淡化所、天大工研院等研发机构,推进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另一方面,做大民用航空,依托空客和直升机研发中心,大力引进配套项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民用航空产业创新引领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以港口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港产城融合发展让天津港保税区实现了港区与城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的有机衔接、深度互动,呈现出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今,港产城融合发展正在为天津港保税区翻开新篇章。

    国家相关部委
    自贸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兄弟自贸试验区
    重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