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第二批、北方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自贸试验区这片119.9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成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通过累计实施615项制度创新措施,天津自贸试验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形成投资兴业的“强磁场”。它以全天津市1%的土地面积,贡献了30%的外贸进出口额、40%的实际利用外资额。
制度创新为企业护航
创新船舶不停航办证等举措,50个行业实行“一企一证”综合改革,198个涉企经营事项纳入“证照分离”改革,112个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建立外商投资全流程帮办服务机制,试点经营主体除名制度,首创“信用+应用”资产担保方式……天津自贸试验区2015年挂牌成立,累计实施615项制度创新措施,其中有42项引领性、标志性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向京冀地区分享改革试点经验和创新实践案例172项。
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天津聚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产业融合互促、资源便捷流动等方面,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打造出京津冀协同创新“一张清单”、产业协作“一条长链”、开放发展“一体化平台”、互联互通“一套机制”。
目前,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形成机制化,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确认等5种事项类型,已在三地自贸试验区内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多措并举化解商业纠纷
经贸有了纠纷,如何更好化解,又不伤了和气?
天津自贸区公信法律联盟立足产业特色特点,整合“商事调解”和“赋强公证”职能,创新推出“商事调解+赋强公证”非诉解纷模式,天津市滨海新区公信调解中心、天津市大公公证处等入驻的多部门各负其责,有效提升纠纷解决效率,为企业节省解纷成本。
公信法律联盟办公室主任韦琳介绍,“商事调解+赋强公证”的解纷模式是指企业遇到纠纷时,将案件提交至调解中心进行调解,由调解中心促成商事主体握手言和,达成调解协议书,再通过公证机构办理“赋强公证”赋予达成的调解协议书,用公证书的执行力守护商事调解的公信力,从而解决商事主体之间的纠纷和争议。
与传统诉讼相比,通过这种非对抗性的解纷途径,既能维护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又能彻底高效地解决纠纷,最大限度避免了对企业的不良影响,实现“三个省”:一是省时间,这种解纷模式的处置周期平均为20天;二是省路途,通过全面应用在线系统,实现了全流程零接触,办理企业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纠纷;三是省费用,以去年第三季度为例,这种模式化解纠纷123件,惠及企业200余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营商环境优化直接带来经济发展。落地全国首单离岸发动机融资租赁业务,开展全国首笔标准化绿色融资租赁业务,发行全国首单优先级AAA评级港口收费收益权ABS项目……9年来,诸多“第一”“首家”标注了天津自贸试验区敢为人先,打造产业集聚增长极的鲜明印记。
“天津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平行进口车和保税维修等产业位居全国前列。融资租赁,特别是飞机租赁业务排在全球第二位,而商业保理企业资产总额超3000亿元,在全国占比30%。”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推动优势产业发展,天津自贸试验区聚焦规划引领、政策赋能、链式布局,打破产业发展瓶颈。
得益于创新政策制度引领,各路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汇聚于此。如今,新业态新模式活力涌现,创新主体发展壮大,发展动力日益澎湃。